跑偏的路线上“意外”发现铜矿化转石
2008年,区研院来到遥感异常强烈的西藏乃东地区。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项目组也认为该区找矿工作可行。但项目组对原1:20万地质图中标注的矿化点进行检查后,不但没有发现矿化露头,甚至连矿化转石也没见到,围绕原标注矿化点扩大范围布置找矿路线,沿露头最好的山梁测制了地化剖面,也只见到少量沿裂隙分布的铜矿化。找矿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2008年9月,区调组在已完成了矿产填图工作的范围内,布置了2条穿越地质路线。为绕过风成砂,填图人员张文峰和王贝往山坡爬了约200米后沿等高线继续当天的任务。没想到,正是在这条跑偏的路线上,二人“意外”发现了铜矿化转石,继续往上艰难地爬了80米后,还发现了约5米宽、25米长的矿化石英脉露头。这便是洛村铜矿最早被发现、也是最富的露头。
2009年初,化学样分析结果报出,铜品位高达23.69%,金银也都达到伴生矿品位。但由于风成砂对化探样品的影响,该区内未显示任何化探异常。项目组对分析结果产生怀疑,将副样送到外实验室复检了一次。一周后,结果出来了,铜品位23.1%。
直奔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揪出矽卡岩型矿体
同样都是风成砂覆盖,同样都是强烈的遥感异常,别的项目区有矿,我们这里就没有?2009年7月,项目组决定对洛村一带重新开展矿产检查。根据上一年的工作经验,明确将矽卡岩作为首要的找矿目标,直奔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而去。严重的风成砂覆盖下,山脚下是岩体,山顶上是灰岩,二者的接触带具体在哪儿?项目组的张为民、刘小宝、王贝、闫磊顶着强烈的日晒,每天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地中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样接连跑了3天后,终于在一片风成砂覆盖较浅的灌木丛下发现了大量铜矿化矽卡岩转石。
有矽卡岩!有矿!项目负责人董志辉当即决定用探槽对矿体进行揭露,成果喜人——探槽控制矿体长度超过200米,宽9~20米。随后,项目组对矿区已知矿(化)体开展了系统的探槽揭露与编录,并在东侧又发现一处矽卡岩型矿体露头,工程控制长度超过200米,宽1.5米。刻槽化学样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达到边界品位,绝大部分达到最低工业品位。
根据老乡“情报”,进一步工作将矽卡岩带延伸3公里
2009年9月上旬,项目组从当地百姓那听说,在已发现铜矿的大沟东侧曾有人拉出过两车黑乎乎的石头。
难道有矿?张文峰和张为民利用休息时间又去了趟洛村。大沟东侧不同于西侧满山坡的细砂,这里全部都是一人高的带刺灌木,二人在灌木里钻了四五个小时,地上一块只有拇指大的石头引起张为民的注意:“你看是不是矽卡岩?”张为民的话让他们精神振奋。随即,张文峰又发现一块婴儿拳头大小的铜矿化矽卡岩转石。越爬越高,矿化转石越来越多,他们知道马上就应该找到露头了。果然,一个被挖过的大坑很快出现在他们眼前,坑内矿石孔雀石化、磁铁矿化明显。他们赶紧分头顺着接触带作了简单追索,发现出露矽卡岩露头长约150米,最宽处约7米。
通过进一步工作,洛村矽卡岩带又往东延伸了约3公里。2009年9月中下旬,项目组针对新发现矿体布置了探槽工程,并对原有工程作了适当加密。绝大部分探槽见矿,一个具有大型找矿前景的洛村铜矿现形了。